·首页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www.hrgjwh.com www.hnyzk.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华人国际 >> 详细信息

详细信息Information

  • 【你不知道的五公祠】—“海南第一楼”与洋务运动大将张之洞
  • 上传时间:2024-02-04 9:54:21 浏览次数:792
  • 五公祠发言人 2024-01-25 16:42 

          走进五公祠,很多游人都会被深深的震撼。这片海南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气势恢弘、古朴庄重。除了三组主建筑苏公祠、海南第一楼、两伏波祠,还有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拜亭、东斋、五公庙、龙王庙等房屋建筑,琼园内外还有粟泉亭、浮粟泉、洗心轩、碑廊、游仙洞、莲池等园林建筑,点点斑斑皆为陈迹,目之所及都是历史。

     

    五公祠

     

     

          以上这些建筑,每拎出一个都颇有来头。然而很多人会问,既然有两伏波祠,有苏公祠,又为何会将此处独命名为“五公祠”,是否不太合适?

     

          这一切,都得从一个人物说起,他就是清末洋务运动大将——张之洞

     

    史料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初二,张之洞亲率詹天佑和辜鸿铭等测绘生员从广州城乘轮船出海视察琼、廉、钦、潮四州的海防要地。有意思的是,张之洞视察两广四港其余三处只是登岸一巡不进城里,唯进琼州府城游览。“到琼州,须进府城一看”这是张大人的原话(见张之洞《致琼州镇、道、府、营、县》一文)。

     

          张大人进府城巡视,这一看不得了,立马下二道指示:一是拨银两正式命令雷琼兵备道朱采和署琼州镇总兵李先义,负责督修海口炮堤、炮路和炮台工程,并亲自选择了3个砌筑炮台的场址。现在唯一余存的作为中国四大炮台之一的秀英炮台,就是张大人的杰作。

     

           二是,在考察府城风水后,建议当时的雷琼兵备道朱采主持重修和扩建苏祠,要求“祠内多建一院,并祀历代谪琼名贤”,这便是朱采修建“五公祠”的由来了。朱采在1892年《禀督抚宪》中说:“郡城北里许,旧有苏公祠、泂酌亭、浮粟泉,为府会胜境”,“十三年冬间,前宪台张巡海至琼,有改修之意,捐款兴建,饬令筹办”,“职道因移建泂酌亭……即于泂酌亭西首,改建苏公正祠。前有大门一进,规制颇宏。再西则高筑层楼,俯视一切。以祠历代谪琼名贤,如唐李卫公德裕,宋李忠定公纲、赵忠简公鼎、李庄简公光、胡忠简公铨等,即名曰五公祠。”

     其实,历代被贬海南岛的官臣有近百位,其中,不乏许多忠直的干才,为何独将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作为祭奠对象?朱采是琼州地方最高长官,深知琼州历史,独尊五公,其实正是张之洞之意。从五公的个人履历来看,他们在历史上都是反对议和投降,反对割让领土,都是“主战派”,多多少少反映了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领袖身处当时处境的影子。

     

     张之洞、朱采修建“五公祠”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列强不断蚕食国土,而海南岛又一直是列强虎视眈眈的“肥肉”。1884年,也就是光绪九年,法国殖民者在经过三次侵略战争后已经完成了对越南的全面占领,而隔海相望的海南岛极有可能成为西方列强的下一个目标。张之洞、朱采选择李德裕以及四位南宋抗金名臣入祠祭祀,其实,就是希望通过高举英雄之旗帜,达振奋民族之精神,强化将士保国卫疆热情,激励后人奋发图强之目的。


          除此之外,朱采还在五公祠内积极兴办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据朱采亲自撰写的《五公祠记》一文记载:“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足可见证朱采时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朱采在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后,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词章之学,还经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推荐聘请浙江宁波人晚清著名学者郭晚香来琼讲学。郭来琼时带来了八千多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学圃堂就是他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和东斋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遗憾的是,郭晚香在学圃堂讲学不久便病逝,因后继无人,诸学生便由朱采保荐到广州的学海堂继续学业。朱采说,隋唐以前,琼州虽然立郡县,但是蒙昧尚未开化;唐宋以后,渐知向学,到了明初人才鼎盛,出现了丘濬、邢宥、海瑞等出类拔萃之才,这是唐宋流寓诸公道德教化的结果。


          从苏公祠到五公祠,仅一字之变,然而这背后的初衷可谓用心良苦。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无法知道,如果当年没有像张之洞、朱采这样的仁人志士致力海防,兴办学堂,号召民众保家卫国,当时的海南岛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当我们今天站在“海南第一楼”的面前,或许更能理解那幅立于柱上的楹联:

     

     

     

    Copyright © 海南华人国际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府路169号(五公祠小红楼) 邮编571199电话:0898-68557653 传真:0898-68557653 技术支持:中企在线 琼ICP备10201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