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8日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8日讯(记者 魏金金)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文化产业尤其如此。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状态,有必要静下心来理性反思疫情之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此同时,对于今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又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功课?在9月5日举办的2020年服贸会·第十五届北京文博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商界和学界的嘉宾共同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常态化防控阶段
理性反思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危与机
唯有对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升级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做出科学的预判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后疫情时期对文化贸易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保宗从三个角度概述性地分析了当前对外文化产业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首先是对外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到跨国文化关系的变化。今年以来全球联合抗击疫情,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深度交流,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其次则是疫情对非刚需产业的影响显而易见;再者就是疫情的发生以及常态化对文化贸易,甚至文化新业态发展趋势都将产生影响,如数字文化消费,线上线下融合等在疫情期间呈现逆势上扬的发展势头。
今年上半年,在商务部服贸司的指导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硏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带领研究团队专门就对外文化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她发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处在不同行业领域的文化企业,大家冷暖自知”,不同行业遭遇的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有危,也有机。而事实上,同一个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的企业其受到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作为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北京东方嘉禾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深耕海外互联网视频领域,专注影视出口。其创始人殷建波谈到,在疫情的影响下,今年东方嘉禾创造性地以海外中餐厅的场景化打造与运营为突破,积极搭建推广平台,寻找新的业务突破,“我们在这个场景中,用我们的产品、设备联网,简单理解是联网的‘分众’,但我们做的不仅是分众的产品形态,还有内容,去帮助老百姓做生意”。
截至目前为止,东方嘉禾已连接全世界62个国家,300多个城市15000多家有规模的门店,“今年开始我们帮助同仁堂卖药,帮助五粮液卖酒,帮助景德镇卖陶瓷,帮助不同企业卖产品。”殷建波这样谈到。
先试先行
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在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同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中,同意北京等28个省、市(区域)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进一步倒逼中国文化产业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那么,对于对外文化贸易先试先行,业内究竟有哪些期盼?
“今后高水平的文化贸易发展一定是集内容、技术、创意的行业,如果要先行先试,从国家和政策层面来讲,要给企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从企业来讲,则是要创造出更多好的文化产品和好的文化服务,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推动高水平的文化贸易发展。” 李保宗认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的过程中,企业同样应该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的视野,理性认识文化贸易自身规律,积极运用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思维来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服贸会期间,9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这也就意味着,首都北京服务业开放再扩大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但无论营商环境如何变化,文化贸易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在李嘉珊看来,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激发北京地区营商环境的内在活力。北京央企云集,但文化贸易不能忽视众多的民营企业的作用与它们的的需求。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同样深有感触,“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文化产品贸易这个方面。他们有成本优势,有市场灵活性。”
“每个国家都有非常强的文化符号。中国一定会做出能代表我们中华文化很强的IP符号。”在好莱坞产业联盟投资管理集团总裁高志峰看来,立足企业长远发展,文化产品无论是影视还是游戏亦或是其他,终究IP化、品牌化是发展的王道。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当前疫情既是挑战,同样也是转型发展的新契机,唯有不破不立,锐意创新,方能在对外文化贸易开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