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文化广场对面,复兴西路上有着70多年历史的上海电影院,经过全面改建后找回了曾经“上海大戏院”的身份,并预计于3月底重新开幕。上海大戏院的回归,让上海曾辉煌一时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造的老剧场,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斗转星移,人们赫然发现,那些曾迫于经营困难而改为影院的老剧场,正悄悄改回“重拾”剧场功能。而这一转变的背后,无疑是戏剧正全面浸润人们日常生活的信号。
老影院“重拾”剧院身份
剧院同人一样,都难以挣脱捆绑于时代命运的藩篱。命运多舛的上海大戏院,也曾走过一段坎坷历史。剧院1941年初建时因资金不足未能完工,1943年7月9日正式营业,开幕演出为喜剧《女人》,后来专演华艺剧团的话剧。同年10月,曹禺的话剧《原野》在这里上演,好评如潮,给剧院带来的人气。可是好景不长,1944年就因经营不善改成放映电影,解放后剧院有经过好几轮改建,更名为上海电影院,2011年1月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停业整顿关闭。
同样,在剧院、影院两种功能中频繁切换的还有黄浦剧场。这一位于上海北京东路贵州路口的剧场,前身为金城大戏院,1933年由国华影业公司经理柳中浩、柳中亮兄弟筹资建造,次年2月1日落成开业,专映电影。解放后,在周总理的提议下,改名为黄浦剧场。曾首演过淮剧《海港的早晨》。后因舞台条件所限,仍专映电影。黄浦剧场去年4月封闭大修,去年10月,修缮一新的剧场才重新回归演艺市场。
事实上,自上世纪中期始,受西方电影文化冲击,上海大多数剧院都曾兼顾剧院和影院双重角色,名声震天如美琪大戏院、历史悠久如中国大戏院……好多戏院、剧院都曾放映电影,有的甚至直接改为影院。
如今,人们欣喜的看到,那些曾改播放电影、或直接改为影院的剧院,正逐一回归戏剧的怀抱。时隔四年,美琪大戏院重新开张,再造辉煌。位于北京西路、贵州路的黄浦剧场,荒废许久后整修如初,以中小两个剧场再现。上海电影院以簇新的现代化设计“换装”为上海大戏院即将登场。几乎就销声匿迹的中国大戏院,聘请伦敦西区设计师将恢复旧日三层楼厅成为音乐剧剧场。
最早由新光影院成功“转型”为新光悬疑剧场,无疑是沪上悬疑“头块牌子”,备受追捧。此外,嘉兴电影院转身为SNH48女团驻场的星梦剧场,四川北路沿线的老剧场群胜利、解放、国际、群众等回归也已进入策划启动期。
戏剧或能再造昔日辉煌
如果说,曾经剧院以放映电影为生,是人们文化娱乐取向的选择、市场所需、生存所迫。时隔20年,上海由拆老剧场造商厦潮转变为以老剧场为宝藏华丽回归,则反映了城市文化观念的转变,对文化历史脉络的珍视。
《上海演艺集聚区》课题负责人、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余认为“如果一个国际化都市只有现代化的时尚建筑,却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剧场、老影院,那么这座城市也就失去了她的文化历史地位。真正有眼光的艺术家和戏剧经营管理者应该看到,这些具有历史沧桑感的优秀剧院建筑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观赏审美价值,也是让每个到上海的海内外游客最能感受得到的海派风情。 ”
作为走在时代潮流尖端的时尚之都,上海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潮流风向标。清末民初上海西风渐进,中国第一家影院、第一家西式剧院都落户上海,上世纪1930年之后,上海更是剧场、影院大规模建造的高潮,南京路西藏路沿线以欧美剧场为特色被誉为东方百老汇,虹口大量日式中小型剧场云集,同时不同剧种剧团的驻场演出都形成了一道戏剧风景线。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老剧场群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许多剧场处于危房建筑,同时,商业化热潮的兴起,让许多地处黄金之地而又衰落的老剧场纷纷拆除转身为现代化的大商厦,环人民广场四周的30余家老剧场仅剩12家,让人唏嘘。
现如今的老剧场群再度兴起,反映着文化产业和演出市场的兴盛。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演出业已经连续10年演出场次超万场,仅以话剧为例,从1986年上海全年不过30台话剧到2016年上海话剧演出超过260台,可见演出市场的红火。
老剧场作为具有历史含金量的文化建筑和稀有资源,理应被视作城市地标。同时,每座老剧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昔日贵族神采,在为上海平添风韵的同时,也应成受到青睐。
(本文原标题:归来吧,剧院 归来了,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