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9日 10: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指出“旅游基础研究薄弱、旅游统计严重滞后、旅游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也很突出”,提出“构建新型旅游智库”“要坚持‘五湖四海’、各尽其才的原则,整合各方面的智力资源,加强旅游业基础研究工作。成立中国旅游学会和中国旅游智库,并逐步构建旅游智库群,推动在全国旅游行业形成研究旅游的良好氛围,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人、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认为,在历次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这是第一次,说明国家旅游局新任领导对旅游研究工作的重视。王兴斌从现状出发,对当下的几类智力机构的组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同时指出,智库的生命力既在“五湖四海”、各尽其才,更在思想自由、百家争呜。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政府部门直属或直管的旅游研究机构,如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的相关研究单位,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旅游研究处室,如政策与法规研究处。
此类机构在现有体制下掌握着研究咨询的主导权,在第一时间获得主管领导的意图与思路,掌握官方的第一手信息资源。其主要任务是为主管部门领导决策与解释决策服务,研究成果颇丰但缺少思想自由的环境(不等于没有思想自由的能力),研究课题选定、论证与结论难以超脱现任主政者的思路框架,有阐述与发挥的余地,无独创与诤谏的空间。
二、国家和省市政府主办的科研院所的旅游研究单位,如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等。
此类机构视野宽阔,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经济发展走势,在某个领域掌握与旅游相关专业研究的信息与资料,有能力承担与旅游相关的某一方面的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服从、并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的战略任务。在当前体制下,此类机构与第一类机构将是旅游智库群的“国家队”,其优势是具有主流发言权,其不足是在研究框架与思路上难以有与现行政策有相左的、独立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或创新。
三、高等院校(含高等职业学院)的旅游教学与科研单位,目前全国有1000余所高校内设有旅游院系或教研室,其中一部分具有科研能力,有条件成为旅游智库的主力军。
此类机构人员由与旅游相关的多种专业人员组成,整体上知识结构呈多元化状态;掌握较多国内外研究资料,拥有充裕的研究时间,在选题与研究思路上有较多的自选机会,有较宽松的自主研究环境。擅长于案头研究与按国外学术体例写作,但与旅游业界缺少经常、广泛的联系,研究成果往往坐而论道、少接“地气”。在现行体制下,为了能取得官方的科研项目、经费与成果评奖,得到官方点头,在研究咨询工作中难免会跟风随流,缺少国外学府的独立思辩与自主精神。
四、自主经营的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目前全国有300多家具有国家旅游局的旅游规划资质,还有若干非旅游专业的社会经济文化咨询机构也承担旅游策划咨询工作,其中一部分具有较強的研发能力。
此类机构情况各异,大致有三种。一是直属地方旅游行政部门的规划机构,形式上与主管部门“脱钩”,但本质仍是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大致与上述第一类相似;二是部省级城乡规划设计院中的旅游规划设计机构,以及某些高校的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大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机制”,在研究和咨询中有某种独立性,但仍受“大气候”制约,旅游规划或咨询成果多为现行政策或现任主政者的决策服务,因与“甲方”长官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比之政府直属的研究咨询规划机构有较大的自主权与机动性;三是为数众多的民营咨询规划机构,在旅游规划机构中占多数,以中青年人员为主,机制灵活、富有活力,已成为规划咨询领域的生力军。这些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多样,有创建者个人或家族制的,也有多个创建者股份合作制的,还有个人所有、名为“合伙”实为挂靠的,类似旅行社业中的部门承包或挂靠。某些机构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而批量化、车间化制作,往往模仿与想象并存、标新与拷贝混合,优秀作品与劣质产品兼有,形式重于内容,少有主见与定力,难以抵御长官或资本意志的诉求,不得不迁就迎合,难有称得上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这三类旅游规划咨询机构人员学历高、悟性强,但缺乏旅游经营的实战经历,擅长画文编制、难出接“地气”的可运作方案,或仿制品多而实创品少。
五、大型或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或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文化商业企业的研发和策划机构,今后随着旅游行业组织的成熟,将会在行业组织中产生一批旅游研究和咨询机构。
此类机构直面市场、扎根企业,不尚空谈、不求浮华,研究咨询从立题到出方案都是立足于企业或行业的近期需要或长远发展,长处是接“地气”、重实战,不足是缺失宏观视野与非常规思维,不善系统研究、长远谋划。他们不盲信专家之言、但关注官方声音,以企业集团主管的意愿是从。对官方决策的可行性、专家言论的合理性,有本能的直觉判断,他们的意见往往对产业发展最有含金量,政府主管部门决策时颇受重视。
以上五种机构的性质、职能、运行机制和人员结构不同,在旅游研究工作方面各有长短,彼此互补但不能取代,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视角,观察与研究旅游发展中的现象、成就、经验与弊端等,它们之间有交流、有合作,也有差异、有硑撞,如主政者引领得法,都是未来“中国旅游学会”和“旅游智库群”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还会出现如“中国经济50人论坛”之类的非实体机构型的旅游智库,汇集两岸四地著名的旅游人开展旅游理论、政略与实务交流,为旅游界提供思想的“盛宴”。
时下“旅游智库”已有雏型,但远未成型;“旅游智库群”尚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代,远未到达“七国称霸”的“战国”时代。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产业主体多样化大势下,“智库”们的主体多元、利益多元,未来的旅游智库群不可出现“秦扫六合”一统天下、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智库的生命力既在“五湖四海”、各尽其才,更在思想自由、百家争呜。与活跃的经济学界相比,旅游学界显得比较单调、沉闷。虽然各种名目的“峰会”、“论坛”连台,但大多是官员宣讲政见、地方宣传政绩、企业介绍产品、专家解读政策,少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不同见解的交锋。事实证明,以“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为代表的各方经济学人的自由研讨以至坦率争论,对中国经济走势与对策提供不同的判断与建言,实际上为主政者在经济决策时起到了集思广益、智库参谋的作用。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高明的主政者或企业家在寻求智库服务时,应该主动渴求听到不同的声音,得到不同的对策,而不能只听到一种声音、一套方案;既要听与自己的政见、决策相同或相似的声音,也应寻求不同的、甚至反对的声音。对同一个课题,也可以委托几个机构、得到多个方案,以便权衡利弊、择善决策。
智库与智业本来是旅游产业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法治规则下公开、公平、平等的自由思想市场,需要形成一套智力市场健康运行和智库建设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如咨询服务的招标、评标规制,咨询成果的公示制度(指政府委托的公共事务咨询成果)和第三方评审程序,对粗制滥造、抄袭、伪造等行为的惩戒规制等。当下社会的不正之风以至腐败之风同样侵蚀着旅游咨询规划市场,如有的政府主管绕过招标程序擅自圈定规划单位,利用项目委办的寻租行为;在招标、评标过程中预先圈定、示意诱导中标对象;有的规划单方用变相手段示好、回馈甲方人员,向评审专家打招呼;评审专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次我评审你的成果,下次你评审我的成果;特意挑选评审专家保证过关,会前不送交评审成果,会上不充分展开评论,评审会草率“过堂”,不管质量如何“一致通过”,评审结论充斥溢美之词,你(甲方)好、我好(乙方)、大家(评审者)好,皆大喜欢,此等现象虽不普遍、但决非个例,正在浸蚀着正在成长中的旅游智业,尤其是智业机构中的青年人。
对于智力服务机构来说,不论官方机构还是非官方机构,或是有这样那样有官方背景的“非官方机构”,想在群雄逐鹿的旅游智力市场上站住脚,最终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旅游智库品牌,一不能找官方或“名人”靠山唬人,二不能靠把自己说得神乎其神骗人,三不能造几个新名词当作“创新”蒙人,四不能以“车间流水线”方式和COPY图片案例拼凑出来又“厚”、又“重”的文本来惑人,五不能以企业的GDP醉已。这一切都不能持久。只有秉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克勤职守、敬业如命的品格与作为,拿出经得起时间与实践考验的经典性案例、可行性与前瞻性合一的创新性智力成果,才有希望成为中国旅游智库的常青之树。
美国麦肯锡公司经过90多年的锤炼,成为世界公认的智库品牌,其总结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值得成长中的旅游智业机构借鉴:
1、指导原则
为客户服务:保持职业水平;为高层领导服务;帮助客户建立经营效能;节省客户的资源。
公司建设:全球一体化;择优用人;对自己人真诚爱护;培养开放的、无等级的工作氛围;有效管理公司的资源。
成为一名专业工作者:为客户服务;对质量的追求是无尽头的;发展科学管理技巧;建立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出异议是自己的责任。
2、公司规则
客户利益高于公司利益。
做到真实、诚实、可信。
靠专业水准赢得客户的信任。
保持独立性、专业性和职业道德。
做自己有能力、有经验可以做到的事,一些不对口的项目宁可让给更专业的小公司去做。
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成就有目共睹,困顿也无处不在,如强政府与大市场的消长,旧思维与新常态的博弈,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平衡,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的反差,老产品与新业态的嬗变,产业宏观叫好与企业微观困窘等等,如一个铜板的两个方面并存于一体。转型中的中国旅游产业呼唤智力市场的活跃与智库的兴起。一个旅游強国更需要强大的旅游智库群的支撑。提出旅游智库建设时不待我,如何破题仍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