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7日 13:36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网 崔铭泳
原标题:文化市场投资热下“泡沫”叠加?
不可否认的是,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有利于加速推动行业整合,但资本的运作却永远无法取代文化的积淀。
以往,文化产业是“做戏给人看”的角色,但近年来文化市场热度持续飙升,尤其是今年以来,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的现象愈发明显,令文化产业成了资本市场的最受瞩目的主演之一。
热钱汹涌的文化市场看似令人欣喜,但伴生而至的还有对文化投资市场充满泡沫的担忧。不缺钱的文化市场是否真的已经泡沫堆积?从业者又该如何在大浪之中寻到良性发展之道?
热钱汹涌 文化投资大繁荣
据相关统计,截至9月14日,今年国内一共有63起影视公司并购案,涉及资金已近550亿元,更有高达近6成属于跨界并购。
文化投资跨界热不仅表现在影视行业,更是文化全行业的现状,过去15个月里,共有30起行业外企业并购文化企业案,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26起并购涉及金额折合人民币约331.46亿元。
供职于某文化投资公司的张先生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了资本市场热衷跨界文化行业的原因——市场投资资金跨行业流动是普遍现象,比如房地产行业景气,能吸引大量的矿业资金。逐利是资本市场的明显属性,资金永远都在寻找更高回报的投资机会,文化领域在目前看来就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的确,目前看来,参与并购的企业多为已上市的制造业公司,这些公司基本都是第一次涉足文化产业。通过收购、并购等运作方式,上述公司正在逐步实现跨行业扩张。
“从文化行业角度来分析,文化产业的资本输入正在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在影视行业表现得尤其明显。”奇点影业创始人、奇点独到电影智库CIO宋斐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他进一步解释道:投资推力使现在传统产业越来越难做,第三产业的吸引力逐渐增大。从微观来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电影院上座率高,这个行业看起来回报可观;投资拉力对于文化产业普遍来说回报周期并不漫长,比如电影平均的资金回收周期为18个月,这使得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颇受青睐,资金的快速回笼使资本流动加速;不能忽视的不良因素还包括文化产业的收入难以预估,因此影视行业历来是洗钱的重灾区,少部分人通过进入这一行业洗白手上的非法资金。
政府也鼎力相助这股投资热。今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新“国九条”中提出,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这一政策,就像给市场注射了一剂兴奋剂,又像是一颗定心丸。
大浪淘沙 繁荣之下有隐忧
这么多因素累加,难怪文化投资大热。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曾表示,自己越来越觉得文化产业是值得投资的行业。而今年最值得瞩目的文化跨界投资事件之一,也莫过于阿里巴巴入主中国文化。
6月25日,文化中国传媒发布公告,确认阿里巴巴对公司新股认购事项已于2014年6月24日完成,这也标志着阿里巴巴集团对文化中国股份的认购正式完成,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该公司股份近60%。8月初,文化中国正式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在阿里巴巴赴美IPO的节点,让阿里巴巴的战略格局更为清晰。
但从数据来看,汹涌的并购潮带来的还有令人忧心的业绩。截至今年6月,多家并购案公司未达到业绩承诺值的一半。业内人士预计未来还会有约3成甚至更多的公司因业绩达不到要求,成为失败的案例。
“很多文化公司的并购案,其实就是借壳上市。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说,在目前国内的环境下,为求上市采取曲线救国,有助于产业模型的完善。”宋斐说道。
张先生也肯定了这样的思路,他分析道,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将投资机遇和投资风险与股民一起承担,利用增发新股等募集资金。这样有助于吸纳更多资金。此外,上市公司的规范监管和管理,可以促进收购对象成熟化发展。“如果出现不营利,只是运营问题,与收购关系不大。“张先生说道。
并购之后业绩不佳,势必也有负面影响。“从文化市场来看,我并不赞同。文化产业尤其是影视行业,作品才是核心,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无助于提升作品的情怀,过度商业化反而让作品有浓浓的流水线味道。我国的文化产业链还不够成熟不够良性,文化产业对资本的相互运作,与西方的差距不大,但作品的整体水准,与世界顶尖水准还有差距。”宋斐从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目前来看,并购潮带来的并不都是积极影响,但是行业发展难免伴随阵痛。文化行业里的各家公司,无论是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还是刚刚涉足的初生牛犊,都应该有在做好作品的同时也要赚钱的意识,更要培育这个能力。
泡沫?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尤其是娱乐行业的发展节奏受经济大潮影响较小,现在以及未来可预见的一段较长时间,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将处在上扬的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文化市场需要大量资金。
“大量资金能为这个行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让市场不缺产品,也能促进就业。还能为小众产品和草根从业者提供更多机会。”宋斐指出。
不可否认的是,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有利于加速推动行业整合。但资本的运作无法取代文化的积淀。从国内电影市场中巨额投资却换来惨淡票房的影片,便可窥一斑。
针对这一现象,宋斐认为,文化产业的生产运作与传统产业区别很大,非专业资本进入文化行业,难免显得不专业。就拿电影研发与制作来说,非专业资本大多数时候拥有一支临时搭建的制作班底,“外行领导内行”做出的作品常常是既缺技术又缺情怀。对文化产业运作的不熟悉,甚至会偶尔带来资金链断裂的后果。
内人士指出,随着众多资本纷纷挤入文化产业,尤其是影视剧版块,市场很容易出现“泡沫”。宋斐也站在了这一观点的阵营,他说道:“就像如火如荼的电影市场,据我了解的数据,国内院线平均上座率只有15%。现在的情况是,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整个产业估值过高,泡沫的确存在。”
“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是在变革中创造资本,我们复制美国的商业模式也复制了这项精神,理念革新与技术革新推动产业革新,但一切的根源在于怎么讲好一个个故事。” 在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学习并曾在好莱坞电影公司工作过的宋斐,习惯把美国的经验和教训用到国内市场。他认为,带来文化产业泡沫与投资人的动机是分不开的,过高过快的盈利目标,急于求名的心态,都在推高这个市场的虚假繁荣。吸收资本运营资金和讲好故事做好产品的能力,不应偏颇一方。
但张先生并不认为现在文化市场已经形成泡沫,他说道:“资本市场的虚高过热持续5到10年,才能谈泡沫。现在文化市场的繁荣刚刚开始,只不过是投资热点乍现,这是好现象。一定要给这种热潮一个定义,用非理性繁荣的初级阶段形容比较确切。”
至于如何解决“非理性”的尴尬?他表示,目前来看,文化市场的资金具有过于追求短期效应的特征,而一个行业的良性产业链培育需要中长期资金投入。文化产业投资追求的利润可以比市场利率高一些,但不能追求短期暴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双赢。(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