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崔铭泳 日期:2014-06-23
互联网思维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词汇,尤其是在商界巨头的大手笔运作中,常常会强调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在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中,互联网思维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大数据只是锦上添花
提到互联网思维,就不能不提大数据,在互联网行业里,大数据指的是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不能用G或T来衡量。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在诸如医疗、能源等产业里,大数据早已被广泛应用。最出名的案例莫过于“啤酒和尿布”——男人们去超市买尿布的时候,会顺便买上几罐啤酒,超市将尿布和啤酒放在一起,两者销量皆有提升。
虽然在文化产业里,大数据尚算新鲜事物,但有识之士已经重视到大数据的价值,并开始了有效的尝试。就拿电视剧行业来说,观看美剧已成为大家休闲的主流方式之一,而时下最热门美剧莫过于被网友戏称为“白宫甄嬛传”的《纸牌屋》,横扫全美,获得奥巴马推荐的它自播出以来便成为了全球观众的宠儿。
《纸牌屋》的制作方是美国一家在线视频制作播放网站——Netflix。通过分析在本网站的用户每日行为,如收看推荐回放,包括用户搜索收藏等行为,Netflix发现,最受欢迎的剧集应该包含以下3个要素:BBC的剧集、大卫•芬奇的指导和老戏骨凯文•史派西的表演。
基于以上分析,《纸牌屋》诞生了,它果然不负所望。Netflix的这次尝试,就是将大数据分析运用到文化产业的一次成功尝试。
BBC全球CEO蒂姆•戴维肯定了这次大数据成功试水对整个电视行业的影响,他说:“传统的电视行业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变。从过去传统的方式到现在对于大数据的挖掘。在中国有些互联网行业巨头,他们可以通过数据来统计昨晚有多少人收看了哪些节目。这数据是真实的而非基于猜测。”
但他同时也指出,“我们也喜欢使用这些大数据,但是我们不仅仅依靠这些数据,我们需要创作者的灵感,而非完全依赖观众的想法。”
独立电影制片人刘兴盛投身电影行业多年,作为在一线工作的电影人,他进一步解读了大数据在文化产业里的作用。“大数据是一种科学的统计手段,运用到电影制作里最大的好处就是规避风险。我把你喜欢的东西都拣选出来组合到一起,至少你不会不喜欢。但对于电影行业乃至其他各种文化产业来说,艺术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之上的其他工作皆算锦上添花。”他如是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刘兴盛的想法与 VIVA无线新媒体CEO王浩明不谋而合。王浩明认为,目前的大数据有被神化的嫌疑,“大数据本身可以帮助你,但是决定这个东西好与坏,尤其是娱乐类的内容,一定是它内容的本身,依然是导演、演员和编剧,大数据只是帮助你来完成一些判断而已。”
由此看来,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思维的重要代表,的确能为文化产业提供诸多利好,但究其本质,不能取代肖邦和曹雪芹。
裂变式传播和流量盈利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运用的概念不止是大数据而已。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紧密地捆绑在PC端和各类移动客户端上。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交平台,其传播呈现裂变式的特点。由此产生的网络营销,也是互联网思维的运用。
国内文化产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网络营销的例子不少,最早的成功典范当属电影《失恋33天》。依托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平台进行的低成本宣传,借助主创的明星效应,迅速实现裂变式传播并收获忠实粉丝。这部电影以极低成本以小博大,最终以3.5亿票房收官。
而现在,依托互联网营销的文化产品已经遍地开花,想在百花齐放中脱颖而出,各家需要拿出更多吸引眼球的内容来抢占受众。
互联网思维的运用还体现在盈利方式的转变上。传统方式中,盈利主要来自广告收入,而现在,其盈利渠道正逐渐转移。网站页面提供其他网站的链接入口,通过流量收费,或是通过其链接产品的销售分成实现盈利。
针对这种情况,文化产业投资人张小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这其实就是在做网络广告联盟(简称网盟),而这样的盈利方式其实更加科学。“百度和360这些网站做的就是网盟,通过导流量的方式,既能促进推送方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投放广告的质量,还能保证投放方的利益。”
互联网思维在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并不只以上所提到的几种,在互联网全面铺开的时代,其运用只会越来越多。相信互联网思维的作用并努力致用,但不神化它也不迷信它,这样的认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深远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