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 重庆日报
刚刚落幕的首届重庆文博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重庆文化产业如何发展?12月24日,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接受重庆日报专访表示,几年之后,我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将超过5%,成长为重庆支柱性产业。“目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要注重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
百花齐放 亮点纷呈
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核定数据,2011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为309.48亿元,同比增长29.63%,占GDP比重从前年的3.01%提升到了3.09%。
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重庆新闻传媒中心、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意产业园、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中心、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心平台、华龙三维城市云平台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推进。
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深入。北部新区近年来集聚了维普资讯、大渝网、天极网等一大批文化科技类龙头企业,今年5月被中宣部、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十六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将成为重庆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区县文化产业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渝中区抗战文化遗址走廊、九龙坡黄桷坪艺术园区、武隆县《印象•武隆》、南岸区美心长江风景区(洋人街)、江津区白沙影视拍摄区、梁平县木版年画等,都已初具产业形态,培育了一批文化品牌。
民营文化企业崭露头角。全市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已超过1万家,涌现了猪八戒网络公司、掌脉科技、五洲文化传媒集团等发展势头非常好的企业。
发展有“四大短板”
“尽管重庆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较快,发展的势头比较好,但与兄弟省市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相比差距比较大。究其原因,重庆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该负责人说。
一是缺乏龙头企业,或者说战略投资者,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4届了,同为西部省市,四川、陕西都有企业上榜,重庆企业还迈不过这个门槛。
二是缺乏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现有的一些项目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提升优化产业结构的高质量产业项目。
三是缺乏产业集聚区,现有的产业要素分散,无法产生化学反应,没有形成真正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四是缺乏高端的复合型人才,最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经济的人才,其他如文化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具体到优秀的编剧、导演、策划、创意设计等人才都很匮乏。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拓展投融资渠道
“要加强我市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逐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我市支柱性产业。”该负责人表示,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做大做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建成重庆新闻传媒中心、重报集团文化创意产业园、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加快建设解放碑时尚文化城、重庆天健创意(动漫)产业基地、重庆视美动漫产业园、中国出版发行交易云平台建设等项目,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打造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
扎实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行,实现文化资产、艺术品规范流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健全文化中介机构和社会行业组织,大力发展音乐、美术、艺术品、舞美制作、灯光音响等要素市场。做大做强重庆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继续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投资基金等,探索建立中小文化企业集成贷款平台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坚强金融保障。
突出文化产业链的打造。一方面,依托北部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国家级示范区,重点打造以网络、数字产业为基础的新兴文化产业,同时引入图书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会展广告等企业,形成重庆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分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围绕内容生产,打造电影、电视、舞台剧、音乐、动漫、游戏、玩具等完整的产业链,让一个项目、一个产品成为一颗种子,长成枝繁叶茂的产业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