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 国际旅游岛商报 王辉 实习生郭泽斐
西伯利亚戈登科舞团首场演出观众不足300人数 百万专项资金无法“保障”人气
“海口之春”艺术节遭遇“寒冬”?
.png)
商报讯(记者王辉实习生郭泽斐)眼下的俄罗斯是寒冬,天气非常冷,西伯利亚戈登科舞蹈艺术团的演员却没有感觉到冷。但是,当他们13日登陆到一年四季如春的海南岛,却让他们心寒——首场演出不到一半观众入座。这是否意味着海口之春演出遭遇“寒冬”?难怪现场有观众发出这样的感慨,海口之春的演出一场不如一场。
现场:第十场上座率不到一半
12月13日晚,第二届“梦之蓝•海口之春”旅游艺术节第十场演出——与“小白桦”“莫伊赛耶夫”并称为俄罗斯三大民族舞蹈团的西伯利亚戈登科舞蹈艺术团,将以近百人强大阵容献艺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在岁末为椰城市民游客带来一场风情万种、绚丽多姿的俄罗斯歌舞秀。
当晚,西伯利亚戈登科舞团精选了20余个精彩的舞蹈、声乐、器乐节目,年轻、靓丽、健康的女演员婀娜多姿,在色彩华美的民族服装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灿烂耀眼;帅气的小伙子们跳跃翻转间身轻如燕,令现场观众拍手叫绝。他们高超的舞蹈技巧和优美舒展的动作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这么高雅的艺术演出,不需媒体华丽的词汇描写,相信也会吸引广大观众前往观看。然而,艺术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当8时30分开演铃声响起时,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演出厅观众廖若晨星,整个演出厅不到300人。尽管已经熄灯准备开演,但是序幕就是没有拉开,当时估计是看到观众人数太少了,所以让时间缓一缓。8时40分演出开始时,一楼的上座率还不到一半,二楼和三楼连一个人都没有。
这就是海口花上千万元打造的海口之春艺术节,号称“给椰城的市民和来此度假的游客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但是,所到之处均受到媒体和观众好评的、素有“俄罗斯民族艺术瑰宝”之称的西伯利亚戈登科舞团,在海口之春却遭到如此冷遇,是海口的观众没有艺术细胞还是组委会安排存在其他问题?
一场跨国演出仅两三百名观众观看,相信这对西伯利亚戈登科舞团是不小的打击。如果能把这两三百人维持到终场,那也算成功的演出。但是,当演出过半小时之后,开始有些观众陆续退场。临走时,有些观众还埋怨海口之春的演出一场不如一场。
质疑:商业运作为何还启动上千万价调基金?
去年的第一届海口之春,海口市政府从价格调节基金里拨出了1500万元启动海口之春艺术节。今年第二届海口之春,海口市政府专门安排750万元,作为海口之春精品板块的保障资金,把省委省政府关于“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落到实处。
对纳税人的钱,“海口之春”就是这样花的?这引发了一些市民的不同声音。一位网友跟海口市旅游委算起详细账:海口之春艺术节既然是商业化运营,请问主体是什么?是市政府,是旅游委吗?肯定不是!政府以及政府的职能部门只能是行业的管理者和市场的孵化器,他们怎么会用1500万元的调节基金来启动投入,然后商业化市场运营呢?因为商业就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活动,假使政府真的是运营方,第一届落幕时说票房超过1000万,但没说超过1500万,没超过1500万,那就是亏本了,亏本的部分怎么进入财政决算报表呢?怎么在2012的人大会议上向全体代表解释?如果说这1500万不是投资,是政府的支出,那请问这1500万的预算是否在2011的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
同时,针对“海口之春艺术节采取‘央地合作’的模式,倾注了文化部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大量精力。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充分调动资源,发挥集成优势,精心组织汇聚了来自美国、古巴、南非、俄罗斯等国家的多个艺术团体优秀剧目支撑起‘精品演艺’板块,连续上演30场”的说法,这位网友觉得不可思议,运营方们为了惠民竟然惊动了文化部和省市各级政府?对外演出集团还发挥了集成优势?但是,文化演出市场化以来,邀请剧团演出都是商业行为,也就是说,只要档期合适,价格谈妥,落地接待符合标准,具有演出资质的任何一家海南文化公司均可以“充分调动资源,发挥集成优势,精心组织”,何至于惊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归根结底,所有演出皆是海口政府和海口的企业埋单,也就是都是纳税人埋了单。
据运营方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灵通人士爆料:政府对第一届“海口之春”的投入不会低于2000万元。2000万元是什么概念?海口市政府曾经出台一个扶持精品演出的政策,凡是纳入阳光海口的精品演出,政府给海南的文化公司每场补助10万元,每年200万元的预算。这个政策的出台,让近几年有十几家本土文化公司活跃在海口的演出市场上,确确实实繁荣了我们的艺术生活。如果海口之春艺术节采取招标的形式,让各家演出公司申报项目,每场补助15万元,海口市民可以看到的演出是多少?不是现在的30场,而是130场。
上述网友还说,第一届海口之春按官方说法是票房突破1000万,那就按55场演出(精品+通俗的都算)、1000万元的市场容量计算,每场统统补贴15万元,咱们主办方也只需要出资825万元即可达到现在的效果,可以少花1000多万元啊,同时还扶持了海南的文化企业,真正拉动海南的文化产业!
“海口之春”整个活动耗费了海口市扶持本土文化企业的资金,用掉可以繁荣海口演艺市场专项资金10年的总和,谁在经济上受益了呢?
忽悠:纳入海南游却没看到一辆旅游车停靠
历时46天的首届“海口之春旅游艺术节”吸引观众超过10万人,海南多家旅行社组织了2万余名中外游客观看演出,可以说,“海口之春旅游艺术节”已成为海口新的旅游聚焦点,使游客在日间游览后又能体验到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熏陶,丰富了海口旅游产品的人文内涵与吸引力,可以说是海口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落地产品”。
在今年第二届海口之春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口民间、椰晖、康泰等多家旅行社表示在艺术节期间将继续设计新旅游产品线路,将第二届海口之春艺术节纳入其中。并有多家旅行社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预定120万元门票。
然而,如今已经是第十场演出,记者每场都参与采访报道,在现场没有看到任何一辆旅游车。相反,每次演出之前路过滨海大道的“印象•海南岛”剧场,路边排长龙的旅游车,这说明每天晚上到印象海南岛看演出的游客不少,看海口之春的游客却少之又少。
海口一旅行社老总告诉记者,他在去年第一届海口之春也购买了几千张门票,但是最终没有一张给游客,都送给亲朋好友去看。当时他购买这些门票主要是“政治任务”,如果不讨好海口旅游委,担心他的旅行社今后发展时会遇到“阻力”。而且,当时海口市旅游委还答应购买门票之后给予奖励,但是最终都没有兑现,所以,今年的海口之春艺术节,他不再给海口市旅游委“面子”了。
还有一些旅游业界人士说,为什么“印象•海南岛”现在游客多了,主要是演出公司与导游直接对接,把高回扣给予导游,这样导游就把游客带来观看。海口之春的这种营销模式是直接与旅行社对接,最终导游没有得到多少好处,根本没有游客前往观看。这样那些旅行社购买的门票只能是“捧场”,以便于媒体报道说是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嗅”到了无限商机。